top of page

兒夜姨野以夜儀野? 疑病症!➀

疫情發生了這麽久,對我們除了造成生理上的傷害🤒,還有心理上的影響😰。大家有多少次經歷頭痛、肚瀉的時候,以爲自己中了COVID-19呢?🤢即使是因工作關係感到疲憊時,也匆忙購買病毒測試工具,不禁擔心陽性的話該怎麽辦。長期面對這般沉重的壓力,有可能代表你已患上了疑病症!



定義

疑病症指對於患病具有長期非現實的擔憂。😥疑病症的嚴重性如一個光譜:嚴重的話,可導致患者在身體檢查和測試顯示正常和陰性後,仍對於患上未被確診的嚴重疾病抱有過多的憂慮。😨其實,在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中,疑病症已被除去。取而代之,基於有否出現身體症狀,我們可稱之爲疾病焦慮障礙症或身心症狀障礙症。


流行病學

外國研究顯示,在對基層醫療使用者的統計中,疑病症患病率介乎0.8至4.5%左右。在疑病症當中,25%屬於疾病焦慮障礙症患者,其餘75%屬於身心症狀障礙症患者。有調查顯示,相比沒有患疑病症的人,焦慮及抑鬱情緒在疑病症患者中更為常見。😰😣至於基因與疾病的關係,目前並沒有證據顯示基因與疑病症有關聯。


診斷

疾病焦慮障礙症與身心症狀障礙症的分別在於:前者沒有明顯病徵而後者有。兩者的診斷基準亦有所不同。疾病焦慮障礙症的診斷準則包括:在身體檢查結果正常、症狀輕微甚至沒有症狀的情況下,仍然擔心自己是否患上嚴重疾病、過度關注自己有沒有患上嚴重疾病,🤨引致一些行爲症狀,如逃避問題或重複身體檢查。除此之外,醫生在確保患者沒有其他精神疾病(例如抑鬱症)以及患者狀況持續六個月後才會作出診斷,以保診斷的準確性。而身心症狀障礙症的診斷準則包括:有明顯病徵,例如疼痛、虛弱及呼吸急促,而這些病徵也足以令人感到明顯的不適。🤧🤮身心症狀障礙症患者擁有令人苦惱甚至影響日常生活的身體症狀,患者本身對於這些症狀表現出過分關注,如持續或不合理地擔憂其嚴重性、高度健康焦慮和浪費過多時間及精力於處理這些症狀上。🤔即使診斷結果顯示患者病徵與某疾病無關,患者仍認為自己患上了該疾病。同樣地,醫生會在此狀況持續六個月後才會診斷患者患有該疾病。


病理

發病機制不詳。🔍根據研究中的認知行爲模型,疑病症的風險因素包括錯誤假設了1.嚴重疾病的患病率和傳染性,2.身體症狀的成因,和 3.疾病的進程和治療。有些病人誤以爲身體健康是一種無症狀狀態,或者認爲自己很容易得到疾病。


這些錯誤的假設有機會源於早期家庭經歷和童年病史:當家長自己疑病、對子女患病過於憂慮,或者家長曾經在子女童年期間患上嚴重疾病,😷都有機會增加成年期患上疑病症的風險。


有時候,閲讀有關疾病的資訊或得知身邊的人或名人患病均能啓動上述的錯誤假設,導致疑病症。病人或會日益監測身體症狀,並誇大患病的理據。因此,正常的身體感覺會被當作警號,觸發焦慮。😰


即使相關醫護再三告知沒有問題,疾病焦慮障礙症患者仍然維持焦慮。其中一個原因是病人過於警惕,對於體内平衡的輕微波動十分敏感。再者,疑病症的病人傾向留意説服自己患病的資訊多於證實自己健康的資訊,進而肯定自己的憂慮。一項實驗顯示,頻繁地檢查自己身體或上網搜尋健康資訊的受試者比起對照組,有更大程度的疑病。另外,迴避行為也可能導致疑病症。比如一名病人相信自己心臟不適,避開運動,便失去了證實自己健康及推翻心臟不適的機會。



看到這裡的讀者,相信對疑病症有了初步的認識。小編下次會和大家說一說疑病症的治療或處理方法。敬請期待!😉




 

References

DSM-5 illness anxiety disorder and somatic symptom disorder: Comorbidity, correlates, and overlap with DSM-IV hypochondriasis



0 則留言

版權所有 © 2023 CU CHAMPION  保留所有權利。

香港中文大學。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