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海外醫生來港免試註冊爭議

修訂條例究竟是利大於弊還是弊大於利⁉️


香港公營醫療系統捉襟見肘、醫生人手短缺等問題人盡皆知,何以引入海外醫生一舉迎來重重阻力? 小編綜合部份可取角度,從不同的切入點去思考這個議題🥰




因素一: 機制能否確保引入醫生的質素🤔

根據醫生註冊條例,若要成為本地正式註冊醫生,首先要獲香港大學或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頒授內科及外科學位, 並在認可的醫院中工作不少於12個月;其次,不論本地或非本地培訓的醫生,都要通過執業資格試,方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2]🤯在新條例下,非本地培訓醫生若回港執業,可以豁免執業資格試,只要在相關公營醫療機構連續工作 滿五年,則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在五年工作其間,僱主會為醫生進行在職評核以取代執業資格試📝此舉能持續地評核醫生的工作表現和學術能力,即使醫生在單一專科工作,也有不少機會去接觸不同科目的病人,對其應變能力和判斷能力要求更高🤩比起一次性考試更能保證醫生的水平[3]。



可是,原有的執業資格試一直作為客觀和清晰的準則去評估畢業生的學術水平。根據修訂條例草案第四項,雇主五年的在職評核在客觀程度上無疑是一大疑問🥴--「擔任醫生的服務屬令人滿意及稱職」中「令人滿意」及「稱職」的 字眼似乎較為主觀。而且,每間醫學院的課程內容以及醫療系統皆不同,除去考試,則難以統一標準去判斷醫生質 素[4]。另外政府提出成立委員會用作審查非本地醫學院的名單,此舉繞過原有法定監管醫生水平的醫務委員會,難免令人擔憂名單評核不夠客觀、專業甚或受到政治壓力[5]🤥



因素二:引入方案對紓緩公營醫療壓力的成效🧐

根據醫療人力推算2020,醫生人手由目前到長期均會持續短缺,到2030及2040年,香港分別會短缺1610名和1949名 醫生[6]⏳隨著不斷擴建和興建新醫院,人手負擔將會急劇加重🥵即使增加本地培訓名額,學生要成為正式醫生也需 要一段長時間,難以解決中、短期需求。透過放寬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的門檻,能夠在短期內減輕醫院人手負擔,令更多醫生得到在職培訓的機會,有助提升醫生水平📈同時,醫院可以騰空更多人手空間去配合不同醫療政策 的新措施[7]。


不過,公營醫療壓力來源並不局限於醫生人手不足。根據醫療人力推算2020,到2025或2030年,普通科護士人手短 缺亦超過1000名[8]🫂整體醫院資源包括病床、手術室等設施的不足同時拖慢公營醫療服務輪候時間,或許從根源上 減少市民對醫院服務的需求才是長遠的可取方案。另外,根本問題在於香港公私營醫療醫生比例失衡❤️‍🩹根據香港醫 學會提供的數據,現時佔醫生人數49%的公營醫生,每一名專科醫生需照顧約二千位病人;反之,佔51%的私家醫 生,每一名專科醫生只需照顧約二百位病人🩺可見其嚴重失衡的比例[9]。在新條例下,只要非本地培訓醫生在相關 公營醫療機構連續工作滿五年,便能取得正式註冊,難以預料他們會轉至私家執業,影響公營醫院的人手🩹



因素三:條例對境外醫生回港工作的吸引力🤨

香港早在未回歸前,已經實行過英聯邦醫生免試執業[10],根據2018年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每年正式註冊醫 生的增長率高達7.59%,但其後取消免試,增長率跌至4.30%📉可見免試對海外港人醫生的吸引力頗大[11]。另外,部 分醫生在海外已經工作多年,具備豐富的專業知識和經驗,而且擁有國際認可的專業資格,若回港執業需要再通過 執業資格試和實習,難免會令他們卻步。因此放寬門檻不但可以增加醫院人手,更可以吸引更多資深的海外醫生回 港交流及提供培訓,有助提高醫生的水平🏆


然而,有意回港的海外港人醫生本來已經不多。根據醫委會病人組織代表林志釉所言[12],其實近年申請有限度註冊 的海外醫生當中,僅五分之二為香港居民。更甚的是,大部份回流醫生都會選擇到兩間醫學院工作,而非醫管局, 難以長遠解決公營醫療壓力。此外,香港近年政治不穩,對於未考獲專科資格的海外醫生而言,他們需花費6年時 間考取專科及5年於公營機構工作,11年之長難免令人卻步,吸引力似乎並未足夠🍂



以上都是小編們的一孔之見,希望大家在了解香港醫療制度的同時,也能從不同方向去思考這個具爭議性的醫療議題!



 

References






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